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离退休工作处)
教育学院的故事(五):金教院教学生涯杂忆二则
发布时间: 2022/12/1 14:58:4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 次
一、笔路蓝缕,创业维艰
人们常说创业维艰,我感到最为艰苦的是创业的初始阶段。我是1981年夏送走浙师院金华分校中文专业200余名毕业生后调入金华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学校虽然创办于1962年12月,但十年浩劫期间学校被撤销,教师被调离,图书仪器等散失殆尽,直至1977年才在一张白纸上重建。我调入时的中文科仅有专任老师五、六人,但服务地区包括现在金华、衢州两市的十多个县、市、区,仅函授生就有一千余名,后还开设两年制脱产的中文专修班和语文教研员培训班,可见教师负担之重。由于师资紧缺,函授采取单科突进,即学完一门课程开设第二门课程,教师也就不分专业,每开一门课程就大家一起讲授,因此每次授课讲的都是新课。函授时每个教师分担三、四个县市的教学任务,每去一个县市要连续讲课四、五天,一个县市结束后马不停蹄赶赴下一个县市,一次面授要转战在外半月有余。面授结束后又立即返回学校准备下一轮讲授的课程。就这样寒来署往,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而在外授课时不只是白天辛苦,晚上也不得好好休息。当时我们住宿的都是招待所四、五人一间的统铺,站了一整天,我们多么想早点就寝,但同一寝室的其他人员却兴致勃勃,打牌聊天往往直至深夜,吵得我们坐卧不宁,苦不堪言。另一个常使我们惶恐不安的是由一地至下一地的购票乘车。当时各地都还没有个体车辆,外出都要去汽车站窗口购票乘车,而每趟车的车票往往供不应求。还记得去常山、开化授课时,火车未抵衢州,我们就要早早候在车门口,到站车门一开,就冲出去跑步上汽车站,气喘吁吁地抢着排队购票,稍有迟疑就要等几个小时购下趟或第二天的车票。
我要感谢当年中文科的同仁们,是他们不畏艰苦,无怨无悔,与我并肩战斗,完成了学院赋予我们的繁重任务,为金华、衢州两市培养了一大批紧缺的中学语文教师。拉拉扯扯,信笔写来,别无他意,只是想让后来人了解学院初创时期的艰辛,倍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工作生活条件。
二、砥砺淬炼,茁然成长
宝剑锋自磨砺出,人也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砥砺淬炼,才能茁然成长。对此我在教育学院的十余年工作期间是深有体会的。我原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学业上并无什么专长,来到浙师院金华分校和教育学院,先后讲授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形式逻辑等四门课程。(其他高校的教师一般只讲授一门课程,极少数开两门课程。)在高校学习时,这四门课和其他课程我以全优成绩结业,但毕业二十余年,课程内容大多逐渐淡忘,讲授这四门课几乎是从头开始,边学边教,经过多轮反复才逐步掌握了这些课程的要义和精髓,教学才感到得心应手,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如89中文班的班长鲍忠和,今年初还在同学群上留言说:“张老师是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毕业以后,为了提升学历,曾听过其他大学一些古代汉语老师的课,觉得张老师如到浙师大、华师大去任教,照样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逻辑学是一门比较难讲难学的课程,我给政史专业的学生讲授时,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当时科里的一位年轻教师得知后,立即前来随班听课,一节不拉地听完了这门课程。十余年后我去四川旅游,在游轮上遇到了这个班的一位女同学,她还深情地谈起当年逻辑这门课学得最扎实,回到本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在校中无人能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讲课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几十年来,配合教学,我还编著出版了《古汉语比较语法》《古汉语比较修辞学》(与人合著),《古汉语常用五百字》、《(论语〉导读》、《(论语〉赏析》《古汉语专题讲座》(合著)等一批著作;八十余万字的《古汉语常用一千五百字》也即将出版。其中《古汉语常用五百字》《(论语〉导读》等一出版就销售一空,出版社曾多次重印。而我们科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在校领导的关爱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中迅速提高。先后有胡吉省、徐国珍、姜云飞、吴克强在本校和外校晋升为教授,胡吉省、徐国珍、吴克强以及后来调离我校的金振林、陈瑛、潘伟明、余根明、金跃华等在校内外被提拔为单位领导或中层干部,这种情况在其他学校是不多见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文科的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一个人要成长为有用之才,必须自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考验。
(本文作者:张学贤,原中文科主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年退休。作于2022年6月)